close
拜讀了賈老師的文章, 對其中一篇"真正的系統應用"頗有感觸~
(http://tw.myblog.yahoo.com/chamberplus-taiwan/article?mid=1575&next=1570&l=f&fid=25)
大黑狗最近也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  - 如何扭轉傳統的IC設計公司中 "IC至上" 的文化,
並不是大黑狗真的有power去改變這麼一家上市公司,
只是大黑狗喜歡思考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如果是我會怎麼作.
大黑狗作作夢, 打打嘴砲, 寫寫文章...只為預防得老狗癡呆症,
以下狀況如有雷同, 純屬巧合.

大黑狗以下要說的是一些應用較複雜的 SOC IC 設計公司,
例如, 網路產品, LCD TV, STB, 手機, 多媒體影音產品(數位像框, PMP, MP3 player)...

因為MTK的崛起, 不管其他公司的主事者能夠學得幾分精隨,
類似的SOC IC設計公司言必稱"垂直整合"與"turn-key solution".
從硬體面來看,
希望客戶只要買你一顆IC, 加上你免費提供的硬體設計範例, 就能用最便宜的價格搞定全部硬體功能.
從軟體面來看,
IC設計公司會提供所謂的SDK, 基本上客戶只要改改User Interface就能夠整合出一個完整的系統;
因為driver, Firmware, 甚至大部分的application都由IC公司提供,
自然能夠最穩定地發揮此顆IC的最大能力.
基於這個SDK, 有理想有抱負的客戶, 會想要新增自己的特殊應用;
有點品牌的客戶, 至少會要修改點UI;
至於所謂的白牌廠商, 根本改都懶得改(其實大部分這種公司不會養任何的軟體工程師),
深圳這麼多山寨手機就是這麼來的.
有了IC公司的SDK, 加上所謂的公板(硬體板子與零件)與公模(外型機構),
不是IT本科的人, 湊點錢, 找幾個作業員作組裝與測試(測試多久就看老闆的良心了),
就能夠做起手機製造商的生意了.

在這樣的生態下, 一顆IC賣得好不好就不再只是"傳統"的價格與功能因素了!
通常客戶還會這麼比較:
   -系統的BOM cost(搭配這顆IC的其他零件)夠不夠低
   -SDK是否穩定, 是否易於修改
   -軟硬體整合後的整體效能 (例如耗電流, audio performance, ESD/EMI...)
   -SDK提供的applications是否可滿足"客戶的客戶"的需求

也就是說, 賣IC不再只是賣IC而已,
賣這種IC幾乎就是在賣一個可以馬上拿去量產(ready for MP)的電子產品!
所以這種IC設計公司, 不能只是用最低成本把IC做出來而已,
他們還要養一個電子產品設計團隊, 裡面包含軟體, 硬體, 品質人員, 課服技術人員...等,
這個團隊通常稱為SA(系統應用 System Application).
這個團隊和一般電子產品開發團隊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差不多,
(大黑狗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說明兩者不同之處, 等完成後再發出來)
除了他們拿來設計產品的主IC通常還是有bug的.
也就是說IC設計很少有一版OK的, SA團隊通常也要幫忙IC抓問題.

OK, 以上都是背景; 這篇文章其實是要呼應賈老師文中所謂 "真正的系統應用"
如果在這樣的IC設計公司中 -
   a. 還是把SA當作IC設計的黑手
   b. 企業文化中本來就把SA當作幫IC擦脂抹粉的單位
   c. 潛意識中就認為IC設計才是有技術的, 才是所謂的"RD"
   d. 甚至只把硬體人員當作"支援"人力
   e. 永遠不正視軟體品質的重要性
      (我認為大部分搞IC出身的老闆, 還是有"軟體品質完全是工程師的責任" 之錯誤觀念)

那麼大黑狗認為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下,
即便IC設計人員都是天縱英才, 就算作出了全世界最了不起的IC, 恐怕都不見得是客戶想要的.

在此先做個簡單的結論:
既然賣SOC IC就是賣一個電子產品或solution,
那麼要如何知道哪種規格的產品才是客戶想要的? IC只是電子產品的零件之一啊!
所以一切的根源應該是來自"市場研究", 進而決定"應用 - Application", 再看看自己公司具備的能力
然後才是IC與系統規格的定訂
在許多IC設計公司中根本把決策的順序搞錯了
大黑狗認為, 這種販賣SOC IC的公司, 不只是間IC設計公司,
本質上也該是間消費性電子產品開發的公司
如果還只會用"傳統"IC設計公司的思維思考, 大黑狗認為只會與真正的市場需求漸行漸遠

舉例來說, 下面第一張圖就是"大黑狗認為是錯誤流程"的例子
(對錯沒有絕對, 也許有些人認為這個流程在某些公司run得很OK, 大黑狗深表祝福...)





許多公司都忽略了Marketing的重要程度,
他們應該負責定義產品規格, 而研發人員只要依規格做出來即可;
而產品在市場的接受程度則是Marketing的績效標準.
在這些公司中, Marketing負責收集並分析市場資訊, 卻不必為最終產品規格負責;
所以Marketing當然樂得輕鬆, 大可把產品規格需求講得模模糊糊, 莫測高深...
產品大賣是因為市場定位正確, 如果產品失敗則是因為RD無能, 把好好的產品規劃作爛了

既然Marketing不會明確定義"產品規格", 那麼就順理成章由IC設計團隊來定義"IC的規格"
期間當然偶而會諮詢SA單位的意見, 但通常只是善盡告知的義務
反正外面的電子產品開發團隊不就是這樣嗎, IC有什麼就用什麼唄, 誰會讓你參與IC規格的定義?
唯一不同的是, IC設計公司裡的SA團隊沒有選(換)IC的權利~

於是一顆可能"不知民間疾苦"或"不知今夕何夕"的IC誕生了,
SA團隊只能從 IC的規格, Marketing的意見 與 客戶的需求 自行定義產品規格.
由負責開發產品的團隊定義產品規格(球員兼裁判), 豈不可笑?
再由產品規格, 定義軟硬體規格(硬體板子 + 軟體SDK),接下來就和一般電子產品開發流程一樣,
但SA團隊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必須負責把IC的bug隱藏起來(一般稱為workaround),
並設法擠出IC的所有能力.

如果這個solution僥倖賣出去(我說的是賣solution, 而不是賣IC), 居然還賣得不錯,
此時SDK會依據不同客戶的新需求而不斷擴充;
當IC預期出貨量到達一定程度時,
IC設計團隊就會開始計畫作cost down版, 並把已知的IC bug盡量收掉
通常此時會被想到的就是:
拿掉IC中沒有用的IP, 重新檢討IC內部layout, 縮短IC測試的時間, 使用更精密的製程...
而居然就"忘了"要參考SA的feedback!
例如:是否因為IC的limitation造成客人的某些功能無法實現?
或某些SDK新增功能是否可改用硬體加速? ...
畢竟SA是在第一線接觸客戶的單位, 應該最熟悉客戶的需求;
而一般客戶根本不管你IC裡面藏著什麼高科技,
他只在乎產品造價(System BOM)是否具競爭力,以及SDK功能是否足夠且穩定.
也就是說, 新IC賣出去後, 除了cost down版IC外, 應該更積極的思考下一代的"產品".

中場休息,
再highlight一次大黑狗的中心思想 - IC設計公司賣的東西其實是"電子產品"或"solution",
只是用IC交貨罷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大黑狗認為較正確的流程, 請參考下圖:





與上面流程不同處為:
  1. Marketing負責分析市場與客戶需求, 進而定義Application, 產出產品規格並為此負責
  2. Marketing主導的Application SPEC. or product SPEC.為此SOC設計專案的基準(baseline)
  3. IC與SA團隊根據application SPEC.分別定義 IC 與 軟硬體系統規格, 並交互Review
  4. 新IC的規格, 來自新的市場資訊, 以及IC與SA團隊的反饋

寫了這麼多,
在IC設計這一行中, 大黑狗其實還算是個菜鳥, 敢對開發流程提出批評實屬大膽且不敬!
但大黑狗知道, 市場生態已經改變, 惟有基本思維與公司文化跟著改變才能適應潮流.
還請路過的先進, 前輩們指教~






embedded_system_book / Xuite日誌 / 回應(5) / 引用(0)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