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加坡這個曾經被台灣民進黨執政時的官員比喻為「鼻屎大的國家」,在我看來是東南亞的文化融爐、東西方衝擊出來的浪漫島嶼。一出了樟宜機場,滿眼的熱帶雨林植物將這個赤道附近的島國裝點得綠意盎然,整個國家就像一座熱帶花園。

每次回北半球探親,總不忘在新加坡停留幾天。而每次朋友聽到我們又要去新加坡逗留幾天,都會一臉狐疑的問「你上次不是去過了嗎?新加坡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你去那麼多次?」每次我都不知如何回答,或者說是有口難言吧,或者說懶得解釋吧!因為,新加坡對我的魅力是非常奇妙的一種感覺,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浪漫。雖然我在血源、地緣上完全與新加坡摸不著一丁點關係,但是卻深深被新加坡的歷史所吸引。

到新加坡,一定不會錯過Singapore zoo、Night safari、Botanic garden、Jurong bird park、Santosa、Orchard garden、Merlion等等旅遊重點,當然也不能錯過Orchard road shopping、Chinatown、Little India、Clarke Quay、Raffles hotel等等購物、民族區和博物館。這些耳熟能詳的旅遊點,只要翻一翻任何旅遊導覽書,就能洋洋灑灑的列出一長串。而這些景點及新加坡獅頭魚身Merlion的傳說,都抵不過我對新加坡那浪漫歷史的想像力所造成的吸引力來得大。

很愛新加坡的美食,有濃濃的南洋風味。最愛的還是新加坡夾雜在高樓大廈之間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反映出不同年代的移民文化,有中國式、印度式、馬來式、英式等等。尤其是英國之殖民時代的建築讓我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Raffles hotel 應該可以算是英國殖民時代建築的代表。它們那白牆橘瓦的外表和那慵懶的微風吹入的高聳天花板的內廳,經常將我的思緒帶入那華洋雜處、充滿異國情調的氛圍中。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讓我懷疑也許我的前世曾經在新加坡的殖民時代有過浪漫的邂逅。

新加坡在四十五年前還是個漁村,馬來話叫做Kampong。當時的村間小路是彎曲的泥土路,午後的雷雨一來就成為一條條泥濘水窪。而今日的新加坡不但高樓處處、公路平整、四通八達,而且還填海造地。新生地Marina Bay Sands已開始蓋起三座展新的建築,將成為未來的渡假聖地。新穎的建築設計,媲美杜拜的帆船旅館。

近幾年來,每次飛過赤道,在新加坡歇腳,總是發現新加坡有新的建設及地標。每次來新加坡總有新的驚喜,而舊有的歷史建築卻仍舊散發出成熟的魅力。這種不斷求新求變的外觀,而骨子裡卻仍隱藏著深遠文化的個性,也一直反映在新加坡人的認同感上。

走在國際旅客很少的地區,會發現新加坡除了比較熟悉的華人、印度人面孔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東南亞一帶的人種,例如爪哇人、 Bali人、印尼人、馬來人、泰國人、菲律賓人,還有歐亞混血輪廓很深的Euroasians等等。這種特殊的人種組合比例,讓新加坡散發出與世界上其他民族融爐的大都市非常不同的氣息,就好像新加坡的美食 Laksa、Satay、肉骨茶、海南雞飯一樣,充滿了各式香料的混合而自成一獨特的風味!

在Fort Canning 參觀 the Battle Box 的導覽員,六十二歲的老先生,額頭正中央有一顆紅痣,一聽說我從澳洲來又是在台灣出生的,便用英文問我會不會講福建話,還附加說明台灣講的台灣話,就是福建話。我以為他是印度裔,便很驚訝的問他怎麼會說福建話。他急急澄清說「我是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出生長大,會說八種語言、方言,都是從小跟左鄰右舍的鄰居學的。」還問我知不知道台灣的歌星,林黛、鄧麗君?

Peranakan museum是在Fort Canning旁邊,Armenian 街上的小型boutique 博物館,與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一街之隔。展覽的是麻六甲(Malaca)馬來文化的婚喪喜慶生活文化。年輕時看此文化,感覺上與中國的閩南、廣東一帶的文化頗為類似,不由得有一種身為大中國中原文化子民的優越感。現在經過年齡、經驗的歷煉後,再來看此文化,更能欣賞其精緻細膩的華洋風情,也覺得文化這種東西,真的是越能廣納百川就越豐盛,也越能源遠流長。

到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參觀有關新加坡歷史的多媒體展覽,內容豐富生動。居然還看到「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國立編譯館印行的小學國語課本」,第一課右邊印了一張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左邊的課文則是國旗歌的歌詞。在隨身聽的導覽說明及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我更有時空錯亂、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的感覺。更早一點,1910年左右,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份子,也曾在海外新加坡暗助中國境內的革命份子。有不少革命份子被新加坡當時的大英帝國殖民政府所逮捕、嚴刑拷打。展覽中更發現四、五十年前在新加坡的華人大家族,居然連盛大婚禮後的家族大合照,都懸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

很感傷的是,這段中華民國的歷史,如今在台灣是被棄如蔽屣、恨不得能如用過的衛生紙一樣丟入垃圾桶。而在新加坡各色人種、文化交相衝擊的歷史裡,卻被安祥、平和地與馬來、印度、東南亞、葡萄牙、荷蘭及英國等等移民文化並列於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裡。館藏的各文化裡,看不出孰劣孰優的叫哮,只看到今日的新加坡真的是這些文化從歷史的長廊一路走來的縮影。各文化在新加坡這小島上互相影響、互相融合,而又各自努力的保存自己的特色,漸漸形成新加坡特有的identity。 新加坡在族群融合上,費盡苦心,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相較於台灣,新加坡實在不是「鼻屎大」的國家,在我看來,她是南海裡的一顆小鑽石,非常耀眼、又浪漫。

《融之堂》一電視迷你劇集是新加坡拍的殖民時代的當東方遇上西方的愛情故事。我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深深的被劇中那殖民時代的場景及故事所吸引,在此與大家分享:

(House of Harmony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title)